前位置: 主页 > 杭州信息之窗 > 新闻资讯 > 正文

循迹围垦历程,巡礼沙地文化

来源: 未知  2016-07-11 杭州信息之窗

7月10日下午,浙江大学紫金港团工委社会实践团与新湾初中的22名初中生成立了沙地精神联合调研组,共同探访位于义蓬街道萧山九中的沙地文化馆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独特的发展历程形成富有特色的地方精神,它溶于人的血肉、根植于人的性格。萧山沙地的开垦历程,与当代大江东的开发若合一契,其中反映的沙地精神,是沙地人成长中最好的教科书。

图1 沙地精神联合调研组合影

  场馆入口处是“沙地文化馆”五个大字,写在木质的底纹上,伴随着金黄的灯光,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。大字下面是一段综述。两位来自新湾初中的同学,逐行摩挲凸起的小字。“短短三百多年的历史,从坍涨不定、野草遍地的盐碱地,一跃成为物产丰富,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”,他俩念出声音来,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指他们的家乡。旁边负责讲解的老师扬起手,响亮地介绍道:“欢迎来到萧山九中的沙地文化馆。它于2014年9月建成,10月开馆,是门类最齐全的沙地博物馆,展示着人文、风物等方方面面的风情。”地域性的文化认同引起了共同的自豪感,大家都听得非常入神。

图2 了解沙地文化概况

  “这里曾经覆盖着钱塘江水。沙地的围垦史就是一部人民的创业史”,走进古物陈列的展区,讲解的老师娓娓讲述沙地的前世今生,同学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进行记录。“沙地的形成与钱塘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史称’三门变迁’。”宋朝的时候江水从“南大门”流过,江面南北跨度能达八九公里,及至清朝,窄的地方只有两公里宽,这与当年河道的疏浚与开凿工作密不可分。老师手指着地形图给大家讲解,它与近日的钱塘江江貌大为不同,不禁让人感慨沧桑巨变,叹服人民转运移物的智慧与力量。

图3 介绍钱塘江河道变迁与沙地形成

  紧接着,老师开始讲解上世纪七十年代——新中国成立后,当地人民轰轰烈烈的围垦工作。博物馆里有很多形态逼真的塑像。一橱窗里的两间草舍模型,引起了同学们驻足围观。“左边是稻草房,一年一修;右边是茅草房,三年一修。锐意进取、不屈不挠的精神驱使当地人去改变生活现状”。在一个凸肚圆坛形的陶器面前,一行人停住了脚步,对其用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后来老师解释道,这个形状奇特的壶叫癞斯壶,是当年围垦时,家家户户提水奋战的必不可少宝贝。大家如醍醐灌顶,赶紧记上一笔。在围垦时代的饮食板块中,同学们对“沙地十碗头”颇有兴趣,琢磨着图片上颜色鲜艳的菜肴。“围垦的生活也是苦中作乐”一位初中生说。的确,甘从苦来,苦尽甘来,这就是垦荒历程带给我们的思考。在参观过程中,大家也根据沙地精神的调研内容,向老师请教了许多相关的问题。循着沙地发展的历程,大家走到了展厅的尽头,茅草破屋模型也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城市沙盘,这是江东新镇的发展规划。

图4 实践队员向讲解员提问

  沙地人在沙地这一方土地上繁衍生息,一代又一代,自立自强,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沙地文化。钱江的岁月悄悄流走,昔日搏浪斗潮的身影却刻在了心里,今日的沙地人必将踏着祖辈的步伐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踏歌前行。

  文/陈昊天、冯丽媛 图/胡寒、江志锋

[责任编辑:]

网友评论:

已有1条评论

验证码: